Top 100 emisoras
Top 100 emisoras
1
Caracol Radio
2
Blu Radio
3
Zona Libre De Humo
4
W Radio
5
Radioaktiva
6
Los 40 Principales España
7
Bésame FM
8
Smooth Radio London 102.2
9
Radio Love Live
10
RADIO VALLENATOS CLÁSICOS
Las 100 emisoras principales
Podcast
Los mejores podcasts
1
DOSIS DIARIA ROKA
2
VOS PODÉS
3
La cuarta es la vencida
4
Inglés desde cero
5
Despertando
6
DianaUribe.fm
7
El Rincón De Los Errores
8
Seminario Fenix | Brian Tracy
9
Durmiendo
10
365 con Dios
Ver categorías
Deporte en directo
Transmisiones deportivas en directo
Ahora nuevo y gratuito: Deporte en directo en radio.net.
LaLiga
Liga de Campeones de la UEFA
Liga Europa de la UEFA
Premier League
NFL
NBA
MLB
NHL
Mostrar más
En tu zona
Géneros musicales
Géneros populares
Podcast
Pop
Rock
Éxitos
Música latina
Electro
Chillout
Top 40 & Listas de éxitos
Reggaetón
Alternativa
Indie
Oldies
Merengue
House
Años 80
Jazz
Músicas del mundo
Hip hop
R&B
Urban
Rap
Clásica
Oriental
Salsa
Rock clásico
Ver todos los géneros musicales
Temas de emisoras
Otros temas
Noticias
Cultura
Deportes
Religión
Infantil
DJ
Comedia
Radio Universitaria
Entrevista
Navidad
Música
Educación
Ver todos los temas
La transmisión de la emisora comenzará en {time} s
Podcasts
Noticias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Escucha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en la aplicación
(898)
(249 730)
Favoritos
Despertador
Sleep timer
Disponible en AppStore
Disponible en Play Store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www.caixin.com
Guardar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
Ver más
Noticias
Noticias financieras
Episodios disponibles
5 de 54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06期导播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音频剪辑|仝瀚元商务 宣发|孙坤【正文】如何识别“诚实而不幸的人”,成为各大银行在不断攀高的不良率中,最亟需做到的事情。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个贷不良率均处于上升趋势。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24年上半年,建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率为0.84%,较2023年12月末的0.66%上升了0.18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的个贷不良率更为突出。比如,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渤海银行的个贷不良率达到3.30%,相比2023年底大幅上升1.05个百分点。而这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和个人经营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在2024年上半年分别高达9.30%和5.24%。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那些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最终陷入到债务困境中的人们正在增多。什么样的制度设置,能让他们不至于一步陷入绝境,无法翻身?————————————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为个人化债》,让我们先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更多个人陷入债务旋涡。近两年来,陷入债务困境的“80后”“90后”不少。在几年前各类消费贷营销无孔不入、手机上点击几下就能借钱的时代,他们轻轻松松就背负上了几万、几十万元的债务。然而,高估了自己收入和偿债能力的他们,近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些群体的偿债能力开始下降,再加上一些人股票亏损、投资失败,陷入个人债务困境的不在少数。还有一类困难群体是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42岁的付鹏(化名)目前在合肥经营一家餐饮店,月收入1.5万—2.5万元不等,但总负债约400万元;包括以房产抵押给银行的130万元贷款,美团生意贷、网商贷等多笔网络平台的50多万元贷款,多家银行信用卡共计约30万元贷款,以及100多万元的私人借款。近两年餐饮店生意不温不火,加上合伙人之间意见分歧等原因,每月近6万元的还款额让付鹏难以喘息。个人陷入债务困境之后的债务重组,在消费信贷发达的欧美经济体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些国家已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个人破产和债务重整法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法律框架之外,也已形成一些较为常用的个人债务清理和重整的路径。美国富国银行小额信贷部门高级副总裁萧兵向财新介绍,在美国有多种催收模型来确定采取何种手段催收和回款,包括本金打折、利息减免、协商延期还款等手段;本金打折在美国会有税收问题,但不妨碍银行和客户之间引入此法。国内机构在面对不良激增的情况时,处理方式也渐渐变得多元。一位互联网银行高管告诉财新,如果是三年、五年或以上的长期客户,且过往的履约状况都很好,那么因为生病、遇到重大变故或经营失败等情况,还款能力受到影响,金融机构一般是愿意给一些息费减免或贷款分期政策的。但如果该用户曾经有过逾期记录,或多头负债严重,那么金融机构会判断他在以贷养贷,对他的诚信程度以及还款意愿也会产生质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金融机构就不会给政策。但这个高管也说,“不过,银行不会主动公开或宣传自己给客户息费减免、重组分期等具体标准或政策。因为这些规则一旦公开,可能但凡因一有点小事导致资金紧张,债务人会跟银行商量息费减免、债务展期,道德风险较大。”然而,这背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某头部金融科技集团人士介绍,自己集团消费者保护热线的进线电话中,预计近四成是“黑灰产”组织代表客户或客户本人经过“黑灰产”组织培训指导后打来的,“这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是,贷款客户提供的各类凭证真伪难辨”。本期封面文章,作者丁锋、刘冉、张宇哲,文章除了详细介绍了个人债务违约激增的原因外,还分析了背后的“债务优化”陷阱,以及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打补丁。《马斯克变法》上任不到四周,马斯克和他的“政府效率部”团队已经让华盛顿乱成一锅粥。他们已经触及了至少19个美国政府部门,引发了至少14起法律诉讼,波及数万名美国联邦政府雇员。2月11日,特朗普在和马斯克一起举行记者会的时候,签署了一项新的行政命令。这项命令限制了政府雇员的招聘,推动大规模裁员,正式向所谓的“联邦官僚机构”宣战。而马斯克负责的“政府效率部”,虽然是个非正式机构,权限却再次大幅扩展。受特朗普行政令的影响,美国目前已经有超过62亿美元的对外援助资金被冻结,多个由美国国际开发署领导的发展中国家援助项目陷入停滞,关键药品供应被阻断。当前,最大的争议焦点之一是,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团队究竟由谁组成,用什么方法实现什么目标,仍然都是个谜。美国Wired杂志公布的调查报道宣布了马斯克团队中七名成员的姓名,七个人的年龄都在19—25岁之间,大多数人曾在马斯克旗下企业实习。此外,更大的问题是,他们还在迫切地索要和收集数据,当下也没有涉及信息访问和管理权限的相关监督机制。尽管外界批评声浪强烈,但上任的第一个月,马斯克仍然深得特朗普的支持。马斯克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照片里,他独自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总统位置上,意指马斯克已经取代特朗普,成为美国最高权力的执掌者。美国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在特朗普和马斯克的裁减风暴下,美国权力的天平开始倒向行政权,而国会代表的立法权和法院代表的司法权遭遇挤压。是什么推动着特朗普与马斯克进行裁撤政府?这场改革会走向何方?更多内容请看《马斯克变法》。《地方财政紧平衡》近期传出2024年深圳市财政收入同比下降的消息,虽然深圳市还没有正式发布相关数据,但从其下辖的福田区财政收入下降来看,似乎也透露出一些信号。不止深圳,全国范围内,各省份普遍表示2024年财政增收压力大,尤其是税收表现不及预期。已经公布税收数据的29个省份中,大约三分之二的省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不过非税收入对财政收入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这也引发一些长短期利益权衡选择的讨论。地方在分析当前财政形势时,大多提及经济回升向好、减税政策的翘尾影响减弱,支撑2025年财政收入增长。然而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物价持续低位运行、房地产复苏不够显著、外贸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处置资产一次性收入难以持续,这都让2025年财政运行压力进一步加剧,“紧平衡”的特征更加凸显。因此,13个省份调低了收入预期目标。在这种收支矛盾愈发凸显的情况下,地方多年来强调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变得更加重要。各省份预算报告都对零基预算改革作出专门部署,要求2025年从零开始安排预算,打破固有的支出基数,严格执行“先有项目、再排预算”。此外,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地方化解隐性债务进入后半程,财税体制改革会有什么突破?更多内容请看《地方财政紧平衡》。《尤努斯:重建孟加拉》1月23日,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出现在世界经济论坛上,他还是“社会企业”概念的提出人,以及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创办人。但会场上人们更关注的是他的新角色——孟加拉国临时政府的首席顾问。2024年7月至8月,拥有1.72亿人口的南亚国家孟加拉国,发生了一场席卷全社会的大规模抗议。过去15年里铁腕主政的原总理谢赫·哈西娜宣布辞职,她领导的孟加拉国人民联盟政权也随之坍塌。随后,尤努斯被邀请出山。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聚焦金融扶贫和推广低消耗的生活理念,如今,他要承担起更多国家治理的责任。当前,学生抗议活动的活跃要角酝酿自行组织新政党,投入到下一次大选,尤努斯对此态度乐观。他说,“他们必须保护用生命换来的东西。否则,成果又将被那些想要重复以前管治方式的投机分子夺走”。在尤努斯出面主持政局后,他组成了一个非典型的“贤人内阁”。在既有的部门框架外,尤努斯主持的临时政府还陆续成立了15个改革委员会。他将如何在街头冲突后的伤痕下,重建社会秩序和国家共识?如何抓住时间窗口,引导民心思变的汹涌力量,为孟加拉国设计一条可行的转型与改革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的议程接近尾声之际,尤努斯接受了财新的专访,具体内容请看《尤努斯:重建孟加拉》。《公益筹款缘何“卡脖子”》冬天是尘肺病患者最难熬的季节,如今又有雪上加霜。最近,持续运营了13年、有将近6万月捐人的尘肺病公益救助项目,正在面临“断供”危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备案号无法延期,从今年1月1日开始,大爱清尘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救助帮扶已经暂停。”这并非个案,据财新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30个教育、医疗、扶贫、环保领域的公益项目公告筹款暂停。在这之前,慈善募捐备案政策刚有了重要调整。新规要求慈善组织切实履行对募捐合作方的监管职责,强化资金使用监督和合作行为规范,每一项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单独备案。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具备公开募捐资质的慈善组织可以自主发起向公众筹款的项目,无资质者被称为“非公募”,占到中国慈善组织的85%以上。非公募如想发起公开募捐,需要和公募机构合作,由公募机构向主管部门备案,也就是“联合劝募”。新规并没有限制备案或联合劝募。但多家公募及非公募机构表示,实操过程中,备案流程和要求还不明确,各地执行不一,备案困难重重。有受访者形容,在公益肃杀的现状下,新规可能成为压垮部分草根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前公益慈善筹款整体收缩,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腾讯“久久公益节”收到的公众捐款金额为10.8亿元,同比减少了72%。近两年来,儿慈会9958事件、燕郊慈善诈骗案风波不断,凸显出加强公益慈善监管的必要性,但是,究竟要如何平衡规范与行业活力之间关系?如何让各方真正回归到“公益”的使命上?更多内容请看《公益筹款缘何“卡脖子”》。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消费平稳开年、跨境电商闪击之后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
--------
10:44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05期导播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音频剪辑|仝瀚元宣发 商务|孙坤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DeepSeek启示》,让我们先来看看,除了搅翻了美国科技股之外,DeepSeek还将彻底改变什么?DeepSeek的出现,展现了以低算力成本复现最先进模型的可能性,不仅向外界证明了大模型技术本身很可能并非AI产业的壁垒,也向云厂商证明了大幅扩大算力设施也非保持技术领先的惟一方案。也因此,市场此前的认知是美国公司在AI领域有绝对的领导力,同时美国云厂商通过大幅领先的资本开支投入不断扩大优势,这正是美股相较于全球股市获得溢价的基础——但DeepSeek的出现动摇了这一根基。也正因为如此,英伟达成为了股价震荡最激烈的那只股票。之前高盛全球投资银行联席主管Kim Posnett曾经指出,仅是亚马逊、Alphabet、Meta和微软这四大科技公司2022年在AI领域的资本开支就超过1160亿美元,但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近2000亿美元。高盛资产管理公司的Sung Cho也指出,云厂商近50%的资本开支都投入购买英伟达芯片当中。DeepSeek出现后,后续市场对算力需求的逻辑,会因此改变吗?亚马逊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也在北京时间2月7日早间的财报会上称,随着DeepSeek模型带动模型推理调用过程优化、成本下降,整个技术领域的总支出反而会增长。亚马逊预计其2025年资本开支高达1000亿美元,2024年为830亿美元,称开支增长主要是AI推动。美国云厂商普遍预计2025年的资本开支仍将增长。微软称,2025年一、二季度的资本开支将与2024年四季度持平,而2025年下半年会根据需求动态投资,增长率将降低,并转向和收入更相关的短期资产;Meta则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为600亿—650亿美元,对应2024年的392亿美元投入,同比仍有超过一半的增长;谷歌预计2025年资本开支为750亿美元,比2024年的525亿美元增长亦超过四成。谷歌由于资本支出超预期,财报发布后2月5日其股价暴跌6.94%。从各大厂商的预期与布局来看,高效DeepSeek的横空出世只是加剧了人们对大模型“烧钱”模式的质疑,但远没有阻止人们“烧钱”的步伐。但在原本格局分明的竞争中,因为DeepSeek的出现,让形势开始变得扑朔起来。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面壁智能首席科学家刘知远说,一般来说,美国大模型厂商发布最先进大模型后,中国厂商能在6个月内推出能力近似的模型。OpenAI于2024年9月推出o1,DeepSeek在2025年1月推出R1,意味着缩短了中国厂商追赶的时间。随着开源的R1公布,预计未来数月,国内大模型厂商普遍都能达到o1的能力。而另外一个对中国有利的趋势是——技术迭代正在放缓,增加算力的边际效益在衰减。算法、算力和数据,被称为AI的“铁三角”。OpenAI发展到GPT-4,是通过不断扩大数据规模来实现的:只要预训练阶段扩大训练参数规模,模型能力就能得到提升,这也是美国大模型厂商不断扩大算力规模的底层逻辑。而在OpenAI迟迟未发布GPT-5的背景下,业界普遍认为,随着互联网优质数据的耗尽,预训练遭遇瓶颈。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刘沛林、屈运栩,除了分析了DeepSeek爆发的前因后果,还详细介绍了幻方量化的成长史,以及系统罗列了大模型开源与闭源后续的路线之争。《2025地方谋经济》2025年1月,上一年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成绩单陆续公布。根据财新统计,一共有22个省份增速超过或持平于5%的全国平均增速,其中西藏、新疆分别以6.3%、6.1%的增速领跑全国,包括江苏、山东、四川、浙江、河南等经济大省在内的19个省份增速在5.1%—5.8%之间,上海增速与全国持平;九省份增速低于平均水平,包括广东(3.5%)和海南(3.7%)。由于外部变数加深,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地方对2025年经济增长作了相应的预期管理。1月举行的各省级“两会”上,31个省份中,有15个省份下调了增长目标,其余15个省份目标基本持平,只有天津上调了增长目标。大多省份都将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工作任务的首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正在出现分化。部分省份设定的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目标,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一些中西部省份的投资目标仍然较高。在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中,除了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消费新场景和新业态,多个省份还提及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此外,不少地方提及要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多内容请看《2025地方谋经济》。《如何留住“长钱”》只有30多年历史的A股市场,已经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25年,但是当下长期资金入市水平还有待提高。截至2024年末,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基金规模4.4万亿元,占比只有12%;公募基金虽然以32.83万亿元的规模在去年年末成为所有资管机构的首位,然而A股仓位不到6万亿元。2025年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五部委高官联合出席,全面解读《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解读,市场机构测算将有近万亿元资金逐步入市,包括保险资金2000亿元至4500亿元;公募基金目前持有A股市值为5.89万亿元,以未来三年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计算,也就是每年约有6000亿元增量资金入市。与此同时,央行两项创新工具的8000亿元额度仍然没有使用的部分,也是一股重要的资金力量。不过想留住这些长期资金,还需要A股市场尽快完善:一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效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另一方面让长期资金能够有足够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有效控制风险。有券商高管表示,“‘长钱’和‘短钱’性质不同,对市场的要求差距巨大。‘长钱’看的是长远回报,可控风险,稳定收益,短期内不需要一个牛市,踏踏实实做好市场基础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长钱”究竟为什么不愿意投资A股?还需要完善哪些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更多内容请看《如何留住“长钱”》。《泰国拟“开赌”》泰国的博彩合法化之路已经酝酿了很久,最近有了新进展。1月13日,泰国内阁原则性批准《娱乐综合体法案》(Entertainment Complex Bill)草案,最快有望在2025年中完成立法,泰国将成为东南亚第八个实现博彩合法化的国家。早在20年前,泰国政府就开始推动博彩合法化,但是受佛教传统影响而没能实现。如今,政府再次力推博彩业,与新冠疫情后旅游业恢复不如预期有关。中国曾是泰国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国,但今年年初发生了“中国演员泰国失联”事件,还有早前的曼谷商场枪击事件,都在影响中国游客对泰国旅游的信心。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在东南亚文化中已有数百年历史,博彩在泰国本地有深厚的民众基础。花旗分析师研报显示,一旦泰国的博彩市场得到完全开发,该国的博彩总收入可能达到91亿美元的惊人数字,有望让泰国成为全球博彩总收入(GGR)第三大的市场。目前,在东南亚11国当中,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对博彩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合法化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泰国近期批准的博彩合法化法案中只包含实体赌场,争议更大的在线博彩还在讨论中。目前,东南亚各国对于网络博彩的态度和政策差异较大。新加坡对在线博彩采取严格监管,菲律宾则采取截然不同的路径,一度大力推动离岸博彩,主要的形式就是在线博彩,然而快速扩张让犯罪活动、非法劳工等社会问题恶化,给本地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泰国旅游业基础强大,开放博彩将如何搅动东南亚博彩市场的利益分配版图?更多内容请看《泰国拟“开赌”》。《比尔·盖茨:时代与家庭教育的佳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人独领风骚数百年并不多见,尤其是在竞争残酷的科技界,比尔·亨利·盖茨三世(Bill Henry Gates III)就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跨时代、跨领域大佬。从微软到全球最大个人基金会,盖茨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从个人电脑革命到关注发展与健康,他极其罕见地在至少两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这位出生于1955年的人物,在即将迈入古稀之年时,回顾并总结人生得失,出版自传《源代码》(Source Code: My Beginnings),再现了盖茨从出生到创办微软前的20年。全书共14章,最吸引眼球的不是他展示编程和商业管理才能的文字,而是对亲情与友情的描写。这本书更像是在讲述良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以及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时代所能塑造出的最佳范例。盖茨本人在书中和与财新的采访中坦言,自己出身优越家庭的成长经历,“甚至超越了中产阶级的范畴”。盖茨在书中写道:出生在富裕的美国,又恰好处于一个白人男性占尽优势的社会氛围,无异于赢得人生的彩票。比尔盖茨的计算机事业如何起步?这位改变世界的商业巨子成长在什么样的时代和家庭?更多内容请看《比尔·盖茨:时代与家庭教育的佳品》。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网络传销的罪与非罪、美团抢滩海外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
--------
11:32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04期导播
播音|财新 仇一 文稿|仇一 陈正雅 制作|仝瀚元 商务 宣发|仝瀚元 2025年1月20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穹顶下,特朗普宣誓就任第47任美国总统。在约半小时的就职演说中,他神情肃穆,声调平缓,多次强调“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表示“不会再让别人占便宜了”,属于美国的“黄金时代”自此开启。 在此次的演说中,特朗普还详细阐述了他即将签署的一系列行政命令,表示“将启动美国的彻底复兴和常理革命。”上任首日,特朗普一共签署了42项行政令、备忘录和公告,以及115项人事行动、200多项行政行动,涉及收紧移民、支持传统能源发展、整饬美国联邦政府运营、撤销言论审查、砍掉多元化项目等等。 如果说,第一次当选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事件,那么这一次,以拿下选举人票和普选票的超预期战绩再次胜选的特朗普,已然获得了足够的总统权威与拥护。从内阁人选到政策主张,他不同寻常的一举一动,也始终占据着舆论的中心。 当特朗普再次“展翅”,将掀起怎样一轮新的风暴?从华盛顿到美国,再到全世界,是否已经做好新一轮大洗牌的准备? ————————————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特朗普再冲击》。了解特朗普再度掌权后,会首先执行哪些政策;与他此前的公开论调相比,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美议题作为重中之重,贯穿了特朗普的两任竞选。在他的第一任期内,中美竞争逐步升温。八年后,当他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已然呈现出新的气象。 2024年竞选期间,特朗普保持了一贯的对华强硬姿态,然而在胜选之后,态度又有所缓和,展现出乐意拓展高层交往、对TikTok等焦点议题保持开放态度的意向。 在特朗普就职当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其通话。特朗普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这是一次非常好的通话。我期望我们能一起解决很多问题,而且是立即开始。” 在就职当日,特朗普签署了延缓TikTok禁令的行政令,不仅同意给TikTok提供75天宽限期,还在就职当晚的首场记者会上表示:“TikTok的美国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如果中国搜集美国年轻小孩的数据,说实话,我认为在美中关系上我们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要处理。” 但特朗普也宣称,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美国在TikTok中入股50%的交易,“可以加征25%,30%,40%,50%,甚至100%的关税。不是一定会,但我们的确有这样做的能力。” 在1月24日发布的福克斯新闻专访中,特朗普在被问及是否与中方达成“公平”的贸易协议时表示,中方不希望美国使用关税,他自己也宁愿不对中国加征关税,但关税对中国是一个“很有力”的办法。 目前许多中美两国的学者都倾向于认为,特朗普的中长期对华目标,依然是和中国达成某种协定;短期内则可能运用更有对抗性的言行,来提高自己的谈判筹码。 如果说第一任期内,特朗普“美国优先”的主张更聚焦于经济领域,目前则更多展现出他在国际政治上的“野心”。 在20日的就职演讲中,特朗普重申了过去两个月他提出的多项不乏争议的外交主张——要把“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为了“国际安全”而收购格陵兰岛,“收回”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等等。 对于欧盟、加拿大等美国传统盟友,特朗普也并不“手软”。上任当天他表示,正在考虑从2月1日起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关税;他认为,欧盟对美国“非常非常不好”,对欧盟征收关税是美国能得到公平的惟一方式。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就摩擦频发的美欧关系,如今再度迎来严峻的考验。 而另一方面,当前欧洲各国政坛频繁动荡和重组,有分析认为,特朗普回归白宫,也将进一步刺激欧洲等地右翼力量的上升。 政治风险研究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总裁布莱默(Ian Bremmer)表示,特朗普的再次出世,意味着世界秩序将继续向着“丛林法则”发展,美国身在食物链的顶端,短期内可能会受益,但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处境都会更加危险。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曾佳、王晶、路尘、胡暄、徐和谦,除了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后,在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政策主张与实际走向,也从多维视角,分析全球经济、中美贸易、俄乌冲突等关键议题,在特朗普2.0时代,将产生怎样的变数。 《特别报道:TikTok再渡劫》 在美国总统交替之际,TikTok被暂时关闭,一些TikTok用户以“难民”标签涌入到中国另外一个社交应用小红书,从缴纳“猫税”,也就是秀猫宠物照片,再到中美用户“对账本”,北美区用户在小红书上收获了很多关注度。 在关闭了14个小时之后,TikTok又在美国重新开张了。刚刚再度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给了它75天的运营缓冲期。但是他开出的条件是:美国要获得TikTok 50%的股权;如果中国监管部门不批准,他有可能增加对华关税。 现在,TikTok已经走完了所有其他的逃生途径。从四年前特朗普发难,到今天特朗普放生,仿佛一场轮回。这一场风波的起点是,2020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多次发布总统令,要求TikTok和微信在美国下架,还要求字节跳动剥离TikTok。时间来到2024年3月,美国国会又推出TikTok禁令,时任总统拜登签署禁令生效,TikTok再一次走上司法诉讼之路,最终在美国最高法院败诉,只剩下特朗普一条路可走。 在就任前的庆功宴上,特朗普大赞TikTok:“共和党以前从来没有赢得年轻选民,但我们这次以36个百分点的差距拿下了年轻选民。所以我喜欢TikTok!” 北美政策咨询公司Policy Nexus(汇策)首席执行官(CEO)刘天逸指出,TikTok的问题最后不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只能寻找政治途径解决。这成为中国在美企业解决问题的一个大趋势,尤其是头部企业和大型企业。更多内容请看《特别报道:TikTok再渡劫》。 《2025达沃斯:适应大转折》 在达沃斯论坛闭幕前的倒数最后一晚,特朗普发表远程演讲。特朗普声称,在自己的领导下,“地球上没有比美国更好的地方来创造就业机会、建设工厂或发展公司了”。当时达沃斯的听众们大多保持沉默,没有掌声响起。多年来一直提倡全球化理论的“达沃斯人”,明显和特朗普背后的民粹力量,以及重商利己主义形成了拉锯的张力。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论坛上承认:“25年前,我们设想的合作世界秩序并未成为现实。相反,我们进入了地缘战略竞争激烈的全新时代。”论坛期间恰逢特朗普就职,一些参会的美国企业高管对特朗普的放松管制和减税计划很兴奋,但其他国家的参会者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又多了几分。如何应对全球体系进一步分裂、如何恢复和重塑经济增长,成为多场讨论的焦点。 科技方面,激烈的讨论发生在线上教育平台Coursera创始人、LandingAI总裁吴恩达(Andrew Ng)和蒙特利尔大学全职教授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之间。前者所代表的科技公司,看好AI作为工具带来的价值,认为其发展无法突破物理学定律而失控,而且可以人为干预;后者所代表的学术界深知科学水平的局限性,谨慎判断技术边界,对AI风险的管控颇为悲观。 另一面,国家之间的科技角力,又放大了AI 的风险。1月13日,拜登政府卸任前最后一周紧急出台《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限制美国AI技术向全球出口,并且明确指向中国等受关注的国家。而只有一周后,中国AI公司DeepSeek推出了全新开源模型,号称可以和开源版的OpenAI o1“打成平手”。DeepSeek也成为达沃斯现场的热词,因为这似乎意味着,改变中美AI竞赛格局的潜力开始浮现。更多内容请看《2025达沃斯:适应大转折》。 《险企投资难局》 有业内人士感慨,2024年,险资久旱逢甘霖,“不仅迎来了‘债牛’,股市在下半年也终于回暖,非标又没出现什么大的新风险⋯⋯年终奖终于能有盼头了。”尽管市场表现良好,但险资投资仍然面临很多压力。 2025年1月22日,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大型国有险企从2025年开始,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当下市场利率不断下行,加大对权益资产的投资力度,是增加收益的解决办法之一。在2024年,保险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权的普遍逻辑是,加大对高股息股票的投资,或者把股票列入长期股权投资。长城人寿是2024年险资举牌的主力,截至三季度末,持有5%以上股权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十家。不过,从目前的投资结果来看,增配权益类资产虽有利于保险资金提高收益及其稳定性,但很难完全填补固收等资产收益下行造成的缺口。 与权益资产相比,具有绝对收益、风险相对可控的债券一直是保险机构的主要投资方向,起到“压舱石”的作用。随着近年来长端利率持续走低,加上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标准有所提升,保险资金不断加配长久期债券,但压力也在不断增强。一名中型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表示,“我现在很讨厌长债,因为只要买下去就是利差损。但保险公司为保住净资产,不得不买。” 业内人士普遍呼吁继续拓宽投资渠道,包括拓宽可投资品种、拓宽对冲工具、探索境外投资。保险业是否有望逐步放开投资黄金资产以及海外投资?更多内容请看《险企投资难局》。
--------
13:50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03期导播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商务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应对低利率》,让我们先来看看,在当下的理财荒漠中,资产配置还有什么新的可能性。 个人投资者开始四处寻觅相对高息的替代产品。其中,美元定存、美元理财是选项之一。近期备受追捧的美元产品可提供3%甚至4%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以东亚银行的美元定存为例,该银行人士告诉财新,目前美元存款1万美元(约合7.3万元人民币)起,1万至2万美元的3个月、6个月定存利率为3.4%,12个月定存利率为3.5%;2万美元及以上的3个月、6个月定存利率为4.4%,12个月定存利率为4.5%。 美元理财方面,招商银行App展示的以投资美元债券为主要标的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多在3%—4.5%之间。 天津的张驰(化名)就是在近期20万元存款到期后,在朋友的提示下关注到了美元存款产品。不过,由于目前只有数量不多的股份行和外资银行可提供利率3%、4%的美元定存,他特意在社交媒体上面学习了不少美元存款的“攻略帖”后,决定跨城到北京的一家外资行开户办卡、换美元,并购买美元存单。不过,他也关注到,与人民币存款不同,美元存款4%高利率的背后,隐藏着汇率波动的风险,实际到手的收益率可能高于或低于明码标价的美元存款利率。 在利率下行阶段,类似于“准固收”产品的A股、港股高股息红利股及相关基金产品,也得到投资者的偏爱。这类产品不仅具有固定收益市场回报稳定的特征,还能博取一定的资本利得回报,可以“攻守兼备”。2024年银行股板块的高歌猛进,中证银行指数近一年回报高达约31%,正是投资者对这一类资产偏好的写照。 此外,全球定价的黄金,受益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央行购金、美联储降息、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等叠加影响,过去一年表现亮眼,伦敦金现货在2024年累计上涨27.23%。在国内市场,从购买便利的黄金首饰、金条金币,到银行定投黄金的积存金业务,以及黄金相关基金产品,都受热捧。国内规模最大的黄金ETF——华安黄金易ETF,过去一年的回报超31%。 中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在低利率时代的调整正在发生,未来怎样演变还待观察。但参考历史上美国、欧洲和日本利率整体下行期的情况,可以观察出一些趋势。 海通证券报告指出,在利率快速下降阶段,海外居民对流动性、安全性高的金融资产需求增加,普遍选择增配货币和存款,减少权益和投资基金类金融产品的配置。 这背后的原因是,利率快速下行期,通常是宏观经济因素发生重大转折时,居民对高流动性、低风险资产的需求会显著增加。更重要的是,相关经济体普遍经历了股票市场较快下跌,股价回落本身就会引起权益类资产规模收缩、其他资产的比重被动提升。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丁锋、吴雨俭、刘冉、全月、王力为,除了详细介绍了当前市场上各种资产配置的可能性外,还分析了债基爆发后的后续前景,以及长周期的寿险业如何迎战“利差损”。 《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何处寻机》 现年45岁的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身上的担子很重。在2024年7月英国工党赢得大选后,她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的掌舵人,也是英国800多年来首位出任财政大臣的女性。与美国之外的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类似,英国近来经济增长疲弱,2024年三季度录得零增长。 2025年1月11日至12日,里夫斯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时隔六年,中英经济财金对话重启,达成了69项互利共赢成果。里夫斯在财新专访中表示,这次合作为两国带来了切实的成果,特别是中方同意2025年在英国发行首笔人民币计价的绿色主权债券,这将是在英系列主权绿债发行的第一笔。这有利于中国利用伦敦市场极具深度的资本池,为环保、绿色等领域投资提供资金,对英国保持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也很重要。 这次随同里夫斯访华的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CEO尼基·亚迪表示,“此次对话让我们可与中国监管部门讨论资本流动、全球市场波动性上升等双方均关注的议题”。伦敦证交所新近改革后的上市规则为各类企业提供灵活性,可以满足在中、美、英以及中国香港不同交易所双重或多重上市的需求。 面对持续加征关税的不确定性,以及特朗普和政府效率部联合负责人马斯克对多国内政评论干预下,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正寻求加强与美国之外贸易伙伴的经贸联系。更多内容请看《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何处寻机》。 《美国“限芯”全球化》 美国拜登政府连续三年对华出台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在拜登政府卸任前最后一周,又推出了大规模的“限芯”措施——这次甚至把“射程”拉到了中国以外的全球范围。 2025年1月13日,《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Interim Final Rul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ffusion)正式发布,明确指向中国等受关注的国家,同时还显示了对盟友的不信任。市场看到,这是一份从“二战”以来,美国只有在核武器等军工物项上采取过的超级出口管制。2022年开始,美国发起主要针对中国境内实体以及特殊芯片和上游制造技术的限制,一共有三轮政策遏制中国人工智能(AI)发展。而这一次,美国对AI芯片的限制扩大到全世界,也就是无论出口到全球哪个国家,都需要美国的许可,只是不同国家及实体有不同待遇。 此次新规最利好的是算力主要在美国境内的OpenAI,而以英伟达和甲骨文为代表的跨国AI芯片和云计算公司,未来在全球的拓展都将受到阻碍。全球主要AI芯片供应商英伟达一周内股价跌超10%。全球最大数据库和云计算公司之一甲骨文称,这份文件的核心是分级限制高算力AI芯片出口到美国之外,这意味着把美国公司的全球芯片市场缩小80%,拱手让给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拜登政府的多轮“限芯”政策的效果正在衰减。面对这份《暂行最终规则》,饱受打压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界“情绪稳定”。无论是国有、市场化云厂商,还是各类AI大模型公司,它们目前算力规模虽然没法与美国相比,但AI模型的表现已经在紧紧咬住美国先进模型的能力。一些中国云和软件公司提出,愿意为海外用户搭建AI算力模型。 一家国际芯片公司中国区管理层表示,美国为了拖慢中国AI发展速度,接连推出的政策已经出现“反噬”。“拜登政府实际在一步步推动中国全面国产化。中国可能会慢几年,但不会永远慢下去。”更多内容请看《美国“限芯”全球化》。 《债基凶猛》 在反复鼓励“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的趋势下,中国公募基金在2024年的新发规模中,债券基金占比仍然超过70%,而主动权益类基金占比不到2%。穿透来看,中国公募基金持有的最大资产类别也早已不是股票。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各类债券规模占总规模的53.64%;而股票资产仅占比22.47%。 这些不及预期的数据结构背后,一方面体现出权益市场持续低迷之下,资金倾向于选择收益更有保障的产品;另一方面是,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债券牛市不断,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债基爆发的一个长期制度性因素在于,相比直接持有债券,或者通过其他资管产品投资,委外定制公募债券基金具备显著优势,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借助这个通道来节税、加杠杆。 不过,当债券基金称霸市场也引发了市场担忧。有观点认为,大量资金通过债券基金投资长债类资产,拉平债券收益率曲线,在市场预期高度一致的情况下,一旦有外部事件冲击,很容易发生反转风险。此外,资金向债券市场过度倾斜,也被认为可能不利于权益市场的发展。而银行通过投资公募基金的形式绕开直接持有债券的税收负担,意味着政府承担了一部分银行的税负,有税政套利之嫌。 此外,最近关于取消公募基金税优政策的传闻也不绝于耳。同时,市场甚至还有“监管不让发公募债基”的传言。从证监会行政许可公示信息看,债券基金的申报虽然没被叫停,但审批节奏与之前相比的确有所放慢。更多内容请看《债基凶猛》。 《教育财政响警钟》 基层教育正在过紧日子。河南商丘某县城的一个公办小学校长告诉财新,现在他们学校的开支都是校长垫付,他已经垫付了10多万。云南省西部地区的一所县中的校长也在犯愁。按照云南省目前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全校每年的生均公用经费本应在320万元左右,而截至2024年底,实际拨付的只有50万元。学校运转非常困难,甚至被电力公司催收电费。 近日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上年增长5.3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4.06%。但是与2022年相比,这两项增幅都在趋缓。 中国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有一项硬要求:保证“两个只增不减”和“一个不低于”,也就是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但实现这些目标,难度不低。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GDP的比例,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但这一指标近年来接连敲响警钟。按照国家统计局在2024年底公布的修订后数据,2023年GDP实际是1294272亿元。这样计算,202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只有3.897%。 除了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总量变化,经费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更加值得细究——不同学段的学龄人口正在经历剧变,当前投入趋势能否适应?“内卷”愈演愈烈,现有格局能否提供不同特色、不同类别的教育环境,将受教育者引向大道而非窄门?产业调整、国际局势正在影响用人需求,也在倒逼教育改革,在满足个人发展多样性与实现国家战略之间,又应该如何兼顾?以真金白银引导、支持教育强国的风向标——教育财政,亟须回答几个关键问题:钱从哪儿来?该花多少、花到哪儿去?更多内容请看《教育财政响警钟》。
--------
11:45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02期导播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商务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平台治病》,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们对平台经济争议的形成,以及监管尺度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 目前,中国平台经济的影响力在单一经济体中分量极重。中国网民规模已近11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八成。庞大的网民体量造就了数字消费规模。截至2024年6月,中国短视频、网购、外卖、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0.5亿、9.05亿、5.53亿、5.03亿、4.97亿,占整体网民比重均超过四成。以电商为例,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多年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平台,自2020年初开始进入一轮反垄断调查等强监管,然后逐步整改,再至法治框架下的常态化监管;直到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平台经济的表述转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被市场视为平台经济监管的一个转折点。 此后平台经济进入一轮相对宽松、包容的发展时期。2023年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听取对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202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支持平台企业。 但近年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过程的挤压中,暴露出平台经济隐藏着的各种非正常竞争现象,监管部门系列座谈、行动和通知再次紧锣密鼓地铺开。2024年8月24日,电商平台和商家被召集座谈,定调反价格“内卷”;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集各大平台,发放《“仅退款”整治工作要点》,要求各大平台优化“仅退款”政策;同月,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 国家网信办上述专项行动要求,各大平台企业在2024年12月31日前自查自纠,2025年1月核验自查情况,并将在2月14日前完成治理成效评估。1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开了系列治理的内容,要求平台优化“仅退款”之外,还包括促进规则公平透明、降低平台内商户成本负担、净化直播电商行业生态等。 新一轮监管更多导向解决平台长期以来累积的“疑难杂症”。比如,各电商平台在日益“红海”的市场中争夺用户和份额,“低价”战略挤压供应链的做法从拼多多(NASDAQ:PDD)向全平台蔓延;“仅退款”、运费险等电商平台政策被钻漏洞,已逐步形成侵占商户利益的黑灰色产业;此外,短视频和直播涉及的谣言和网暴、青少年保护等问题,则常常引发公共舆论事件。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关聪、孙嫣然、包云红,除了详细介绍了新一轮针对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治理行动将如何开展,还有关于“信息茧房”和“谣言网暴”中的平台责任该如何划分等讨论。 《欧洲政坛凛冬将至》 美国即将在2025年1月20日迎来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深受美国政治气候影响的欧洲也已经身处这一轮冲击。特朗普再次当选,不仅振奋了欧洲大陆上的右翼民粹力量,特朗普在美国内外的政治盟友,也越来越不避讳地将手伸进欧洲政坛。 在这个关键的冬天,欧盟出现了领导力的真空。英国脱欧以后,德法两国一直是欧盟内部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在2024年12月,这两个国家的政府都经历了倒阁危机,而这背后是整个欧洲范围内政治光谱的变化。 12月中旬,2021年才接替默克尔成为德国总理的奥拉夫·朔尔茨,因为没能通过联邦议会的信任投票表决,决定解散已然破局的联合政府,提早触发大选。世界都在注目,德国这一被视为欧洲反民粹力量最坚固的“堡垒”,是否也会在这一波浪潮中“右转”。 同样,2024年9月才上任的中间派法国原总理巴尼耶,被议会中的极右翼和左派联合夹击,没能通过投票表决而被迫辞职。只占三分之一席位的中间派力量,已经越来越难维持政局稳定。许多观察者指出,越来越多的欧洲公众怀着对当前政经现状的不满,开始放弃传统型政客,转而投向那些更能回应他们愤怒的,带有极端色彩和民粹主义的人。 大洋彼岸,即将上任的特朗普还成了欧洲的最大“外患”。2025年1月伊始,特朗普当前最重要的政治密友马斯克接连炮轰欧洲多国,公开为德国选择党站台造势,同时抨击脱离欧盟版图的英国,称“美国应该把英国人民从他们的暴政政府中解救出来”。 越发“右转”的美国也希望塑造一个跟特朗普阵营更相似的欧洲政坛面貌,而有意推动这种转变的力量显然不仅仅是特朗普一个人。从关税到能源政策,从俄乌到北约,特朗普将带来哪些变量,欧洲又是否做好了准备?更多内容请看《欧洲政坛凛冬将至》。 《保险业降费行至深水区》 低利率时代,保险业为了生存,“降本增效”在不断推进。除了调降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监管从2023年9月起要求人身险公司开始执行“报行合一”,也就是指保险机构实际执行的定价与向监管机构报备的产品定价假设需要保持一致。目的是压降人身险的渠道费用,直接降低保险行业成本,增加效益。 执行效果看,实施“报行合一”之后,人身险业的渠道佣金水平降低了30%,仅仅2024年就节约了超过1200亿元的经营成本。 然而,“报行合一”之后,业内专业人士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取“高附加费用+低客户收益”的产品策略,将渠道利益放在客户利益之前;此外,还有部分机构人士反馈,虽然整体渠道费用有所下降,但在费用分摊方面仍然存在不公平竞争。 在费用管控下,“费用漂移”成为业内常见的规避技巧。比如在车险实施“报行合一”后,虽然车险业务的费用支出有所下降,但非车业务的费用同时提高了,费用问题依然突出。有些公司甚至将今年的费用递延到明年,这意味着,他们断定费用管控难以持续。 保险业这项降费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一是人身险的费用继银保渠道、经纪代理渠道实现大幅下降后,目前个人代理人渠道的“报行合一”因为缺乏明确规定,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除了人身险,“报行合一”还要继续在财产险中的非车险业务推行,但非车险险种繁多,对应的费用高低水平差距很大,而且与渠道相关的部门和利益也关联更多,难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推行。 “报行合一”未来将如何深入推进?更多内容请看《保险业降费行至深水区》。 《宜宾押注未来》 在2024年12月初的光伏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极力呼吁理性规划光伏产能:“不要想着自己能活,别人就一定会死。要多推演,有可能投资冲动就被抑制住了。”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在产能过剩的下行周期,而地方政府却别有诉求:宜宾市政府出资主办了这场光伏年度盛会,初衷是借此向上千名前来参会的行业参与者做营商推介、招商引资。 宜宾市是光伏领域的后来者。宜宾曾用四年时间,从无到有地打造出一个全国领先的动力电池产业,这为宜宾打开了新思路:不再局限于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产业,转而思考如何“创造”产业。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之下,宜宾得出的结论是:在新能源产业的细分赛道里,晶硅光伏产业可能最适合宜宾。 宜宾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坦言,宜宾借鉴了“合肥模式”:政府以投资形式构建全产业链,聚焦某个产业,并在每个环节招引至少一家头部企业,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不过,宜宾也没有照搬“合肥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绿电能源优势。宜宾是水电大市,发电装机容量980万千瓦中,绿电占比85%。业内人士认为,宜宾在与众多地方政府招商竞争中杀出重围,吸引宁德时代落地投资,关键是在水电。 然而,光伏与锂电两大行业从2023年以来急转直下,到2024年都陷入全行业普遍亏损。而且面对复杂而又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宜宾还面临着海外竞争——2024年,光伏企业“出海”加速,企业海外产能逐渐起势,“出海”布局转向中东、美国等。传统产业已经要到达天花板,各地政府都在拿出资金发展未来产业,他们可选的战略新兴产业还有多少?更多内容请看《宜宾押注未来》。 《重写生命演化史》 如果有摄像头对准16亿年前的地球,那么画面会是一片荒凉。陆地上,空空荡荡;海洋里,基本是肉眼难以辨认的单细胞生物。在古生物学界的传统叙事里,最早期的生命大约于42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之后有30多亿年的演化过程非常缓慢,一直以微型、简单、肉眼不可辨的微生物形式存在。距今约10亿年前,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比如红藻、绿藻等,距今约6亿年前才出现了大型复杂多细胞生物,而动物则要在距今约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之后才开始大量出现。 但现在,新的故事出现了,在距今18亿至8亿年间、被称为地球“枯燥的10亿年”(Boring Billion)里,有一抹名为“壮丽青山藻”的亮色。 这要归功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团队,而最关键的发现者是朱茂炎的博士生、现南古所助理研究员苗兰云。从2015年开始,苗兰云从燕山地区“长城群”地层中采集了几百件岩石标本,苗兰云为研究这批化石付出了八年时光。其间,她的文章数量、研究进度、毕业时间无不落后于同龄人,博士后出站延期两年有余。2024年12月13日,这一研究入选《科学》杂志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与马斯克旗下SpaceX的“星舰”成功“筷子夹火箭”等成果并列。 壮丽青山藻,一种可能长度达1毫米、用孢子繁殖、很接近绿藻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它出现于距今约16.35亿年前,透露出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全新叙事——真核生物的多细胞化,是生命演化史的重要事件,竟然要比科学家们认为的时间足足提前6亿年。这一划时代的研究又是如何完成的?更多内容请看《重写生命演化史》。
--------
12:02
Mostrar más
Más podcasts de Noticias
La Luciérnaga
Humor,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CNN 5 Cosas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Huevos Revueltos con Política
Gobierno,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A Fondo Con María Jimena Duzán
Noticias, Política
Tercera Vuelta
Noticias
La W Radio con Julio Sánchez Cristo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Mis Preguntas con Roberto Pombo
Noticias, Política, Noticias, Comentando la noticia, Cultura y sociedad
El hilo
Noticias, Política, Cultura y sociedad
La Estrategia del Día Colombia
Noticias, Noticias financieras
The Daily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Podcasts a la moda de Noticias
Pod Save America
Noticias, Política
10AM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Noticias, Noticias de entretenimiento
El Washington Post
Noticias, Política
The Economist Asks
Noticias
Podcast Jurídico
Noticias, Política
The NPR Politics Podcast
Noticias, Política
Up First from NPR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La Tertulia
Noticias, Comentando la noticia, Tecnología, Deportes
Noticias del día en Colombia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monos estocásticos
Noticias, Noticias tecnológicas, Ciencias, Tecnología
6AM
Noticias, Política,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Noticias Univision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Noticias, Política, Noticias, Comentando la noticia
La Hora de la Verdad
Noticias, Comentando la noticia,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Noticias, Política
Post Reports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Hoy en EL PAÍS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Hora 25
Noticias
Hoy por Hoy
Noticias
El món a RAC1 - L'hora a hora
Noticias, Política
La Noche de Dieter
Noticias, Política
El Podcast con Luis Carlos Vélez
Noticias
The Journal.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CNN 5 Things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DW Noticias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Economía para la pipol
Noticias, Noticias financieras
Today, Explained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Conclusiones
Noticias
Un tema Al Día
Noticias, Noticias diarias
Las entrevistas de Julio Sánchez Cristo
Noticias, Comentando la noticia
Noticias del día en Colombia - BLU Radio
Noticias
Contexto y Opinión
Noticias, Comentando la noticia
Acerca de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
Sitio web del podcast
Escucha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La Luciérnaga y muchos más podcasts de todo el mundo con la aplicación de radio.net
Descarga la app gratuita: radio.net
Añadir radios y podcasts a favoritos
Transmisión por Wi-Fi y Bluetooth
Carplay & Android Auto compatible
Muchas otras funciones de la app
Abrir app
Descarga la app gratuita: radio.net
Añadir radios y podcasts a favoritos
Transmisión por Wi-Fi y Bluetooth
Carplay & Android Auto compatible
Muchas otras funciones de la app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Escanea el código,
Descarga la app,
Escucha.
Empresa
Acerca de radio.net
Prensa
Anúnciate con nosotros
Emite tus contenidos
Información legal
Condiciones de uso
Política de privacidad
Aviso legal
Privacy-Manager
Servicio
Contacto
Aplicaciones
Ayuda / FAQ
Aplicaciones
iPhone
iPad
Android
Redes sociales
Colombia
v7.8.0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2/21/2025 - 3:00:53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