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历史学人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Último episodio

Episodios disponibles

5 de 107
  • Vol.107 失败后的出海:李鸿章的「西游记」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千夫所指”,免职后蛰居北京贤良寺。一年后,由于东亚局势变化,李鸿章得以复出,以清廷“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来到俄国,参加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由此开启了他长达190天、行程九万里的环球考察——这也是晚清以来,中国高官首次全方位踏访西方核心国家。旅程中,73岁的李鸿章展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德国,他与俾斯麦对话强国之路;在英国,他细究军舰钢甲的工艺与铁路的运维;在美国,他运用古典经济学原理,为华人劳工的权利辩护……这些来自海外媒体的鲜活报道,拼贴出一个在传统官场与现代文明间挣扎的复杂形象:他既是旧体制的核心官僚,也是思想远超同侪的孤独改革者。然而,个人的远见如何能撼动一个僵化的帝国?本期历史学人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借助海外史料,为我们重现这段被尘埃掩盖的环球之旅。尽管未能扭转晚清覆灭的命运,它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切片。播客大会活动预告由单向街基金会携手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中文播客大会,将于11月29日在上海太平洋新天地观光厅举办。本届大会主题“重塑与拓界”,议程及注册方式已经公布,更多活动详情,请关注单向街基金会公众号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嘉宾介绍:时间线:01:42 马关条约后,李鸿章为何踏上环球之旅?09:46 俄国见闻:加冕礼踩踏事件与官场文化的对话11:43 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的幕后17:03 德国之旅:与俾斯麦探讨强军之道22:05 法国考察:初识埃菲尔铁塔、金融保险与发达农业24:49 细究大英帝国的军工、铁路、银行和警察制度31:50 与英国职业女记者的互动36:30 在美国,用西方经济学反驳排华法案42:07 幕僚罗丰禄,李鸿章的“知识桥梁”47:45 准确预言了麦金利当选51:08 归途与遗憾:190天考察没能挽救大清52:55 “可惜他生错了时代”53:35【片尾曲】徐沛东《曙色》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运动核心人物,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主导创办北洋水师等洋务企业,代表清廷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68-1918):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位沙皇,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1849-1915):俄罗斯帝国末期的保守改革家,曾任俄帝国交通大臣、财政大臣。罗丰禄(1850-1903):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及英国皇家理论学院,历任清朝驻英、德使馆翻译,李鸿章外交顾问兼英文秘书,天津大沽船坞总办。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被称为“铁血宰相”。斯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1837-1908):第22和24任美国总统,第一位与当时中国的重要官员(李鸿章)会晤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1843-1901):美国第25任总统,自称“关税侠”,坚信关税会保护美国国内工业和劳工收入,消除外国工业品的竞争力,确保美国的繁荣。梁启超(1873-1929):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维新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李鸿章传》《饮冰室合集》等。本期音乐:徐沛东《曙色》「和我们互动」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出品人:许知远特约主编:高海博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编辑:晴宝后期:Bitcheese Brew
    --------  
    55:43
  • Vol.106 一个中国出版人在法兰克福书展:文学翻译、版权博弈与国际市场
    法兰克福书展,这个二战后在废墟上重建的出版业盛会,如今已是全球版权交易的核心舞台。它凭借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德国深厚的翻译传统,以及二战后流亡出版人散播的行业经验,成为各国出版人必须涉足的生意场。对中国出版人而言,这里既是引进海外优质文学的窗口,也是推动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重要阵地。年轻编辑如何打破文化壁垒,与国际市场联结?如何从浩瀚的书目中,快速识别出适合的书?当大出版社靠竞价抢夺热门作品,小出版品牌何以争取到优质版权?更关键的是,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仍面临挑战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找到破局之路?此次法兰克福书展,单向街基金会也受邀参展,基金会“水手计划”项目发起人之一吴琦作为本期历史学人的主播,特别邀请到资深出版人彭伦,分享他多年来在书展的实战经验——从版权交易逻辑到中国文学出海,再到小出版品牌的突围之道。他让我们看到,出版不止是生意,更是用专业连接孤岛,让不同语言的文学被世界看见的坚持。感谢讯飞翻译机作为“跨语言交流伙伴”支持了单向街基金会“水手计划·法兰克福书展之旅”,专业翻译用讯飞。时间线:02:45 法兰克福书展为何成为世界出版中心?07:14 二战废墟上重生的版权交易中心10:54 初闯书展,新人编辑莽撞叩开兰登书屋大门15:10 突破酒会上的文化壁垒与社恐困境17:56 如何从海量书目中筛选出“对的书”?24:44 小公司拿什么打动外国出版社?27:14 译者、设计师与作者:一本书的命运共同体31:37 中国文学出海,热情之外更需专业路径37:40 文学国际传播的韩国经验42:42 中外出版业的“寒冬”与“韧性”46:38 小出版社如何靠专业与连接活下去?50:02 跨界联名,书业破圈的新可能57:01 The xx《Islands》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贝内特‧瑟夫(1898–1971):美国出版界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兰登书屋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加斯东‧伽利玛(1881–1975):法国著名出版家,伽利玛出版社创始人,其出版帝国深刻塑造了20世纪法国文学版图。韩国文学翻译院:2001年正式启动,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韩国文学翻译金库”,主要目的是促进韩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将韩国文学介绍给国外读者。本期音乐:The xx《Islands》「和我们互动」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出品人:许知远特约主编:高海博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编辑:晴宝后期:Bitcheese Brew
    --------  
    59:14
  • Vol.105 孤岛暗斗:郑振铎与六万册古籍的生死救援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陷入孤岛,上海古籍市场却在战乱中畸形繁荣。书商们趁机囤积居奇,海外买家虎视眈眈,加之战火连连,无数古籍面临损毁、散佚的危险,“文归海外”成了学者郑振铎心中最紧迫的恐惧。这位原本在暨南大学深耕俗文学、主编过《小说月报》的教授,就此放下学术论文的写作,转而发起“文献保存同志会”,从多方势力手中抢救下近6万册古籍。救书之战远比想象中复杂:为了买下《古今杂剧》孤本,郑振铎明知好友做局却仍咽下暗亏;为了压低价格,他悄悄买通书庄的内线;为了获得经费,还要与政府周旋。珍珠港事变后,为了将3万册珍籍安全转移,他与书店的伙计们每天小批量打包转运,但最终还是被日军发现、劫往东京,战后的追索也充满波折......一个专研俗文学的学者,为何能成为国家珍籍最坚定的守护者?他又是如何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而在他隐身避追捕的那段时间里,与一位神秘女子产生过一段怎样的情缘?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还原那段被遗忘的“文化抗战”,探讨在极端环境中,知识分子如何以行动守护文明的火种。本期节目感谢豆瓣播客×罗德RØDE提供的录音室和声音设备时间线:01:24 郑振铎是谁?从铁道生到文坛旗手10:42 为何研究俗文学?13:25 淞沪会战,郑振铎的藏书“化蝶”成灰15:50 孤岛上海古书市场的畸形繁荣22:23一万元购得《古今杂剧》背后的局中局30:50 中间人的江湖:民国古籍买卖的行业生态33:06 文献保存同志会:四人小队的豪华阵容42:50 化整为零,6万册善本的藏书法46:54 三万册书如何运出上海?52:43 香港沦陷,古籍被日军劫往东京57:34 三万册古籍回家01:00:13 是拯救者还是文化掠夺者?日本汉学家的战争责任01:05:22 郑振铎与徐微的禁忌之恋01:15:11 林忆莲&李宗盛《当爱已成往事》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郑振铎(1898–1958):中国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郑振铎文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1940年,与张咏霓、何炳松、张元济、张凤举在上海秘密发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江南古籍。陈乃乾(1896–1971):文献学家、编辑出版家。抗战期间曾多次协助郑振铎购藏古籍,但因迫于生计,将珍藏多年的数十种古籍转让和出售。文献保存同志会:1940年由郑振铎联合张寿镛、何炳松、张元济、张凤举在上海秘密成立的社会团体,旨在抢救因抗日战争濒危的江南古籍。该会依托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及国民政府拨款,通过朱家骅主持调用中央图书馆建馆经费开展古籍抢救工作。徐森玉(1881–1971):中国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作品有《推背集》《海天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史 》等。杨金华:中国书店的书商,郑振铎在抗战期间抢救古籍时的重要合作者。长泽规矩也(1902–1980):日本文献学家、日本中国学家、目录学家,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与中国目录学研究。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从中国劫去大量书籍,其中有不少善本,这些书籍通过文部省移交当时的帝国图书馆收藏,又委托给长泽规矩也进行整理。高仓正三:日本学者,著有《高仓正三苏州日记(1939-1941)》,记录其1939年至1941年以日本外务省特别研究员身份在华经历,期间他受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派遣,以苏州为据点开展江南古籍搜集工作。徐微(1915–2012):暨南大学学生,郑振铎时任该校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曾以“舒岱”、“舒昂”的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1933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孤岛时期以商统会职员的身份做掩护,保持与苏北新四军的联系,输送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去。本期音乐:李香兰《何日君再来》 林忆莲&李宗盛《当爱已成往事》「和我们互动」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出品人:许知远特约主编:高海博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编辑:晴宝后期:Bitcheese Brew
    --------  
    1:19:22
  • Vol.104 两个美国?从查理·柯克国家纪念日谈起
    10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将当日定为“查理·柯克国家纪念日”。这一天正是此前遭遇枪杀的查理·柯克的生日。此前,在他的葬礼上,他的妻子含泪说出“我原谅凶手”,而特朗普则当场表示“我绝不原谅”。子弹与饶恕、哀荣与敌意,这些矛盾的场景,或许是美国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敌意正在蔓延的缩影。这种敌意的背后,是宗教与政治深度纠缠的斗争。一股名为“新使徒改革”的灵恩派运动,号召信徒占领政府、媒体等“七座山头”。而特朗普则从一个“圣经文盲”被神学巧妙包装成“外邦拯救者”,实现了与保守派选民的结盟。与此同时,柯克式的短视频辩论与追求爽感的网络文化同构,让人们的情感变得贫瘠,立场愈发固化,社会分裂与敌意加剧。面对现代法治程序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的现实,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平息这愈演愈烈的敌意?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徐震宇及中国政法大学陈碧,二位将从美国的历史源流与当下现实出发,剖析这股敌意的滋生与蔓延,并探讨在知识和情感双重贫瘠的当下,我们何以自处。时间线:01:00 柯克遇刺,美国敌意蠢蠢欲动04:49 爱国主义与基督教民族主义的狂热合流07:11 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吗?10:54 圣经文盲川普,为何成为福音派政治代表?16:41 新使徒改革:从教会增长到政治占领的理论蜕变21:35 七山使命:从信仰到政治的激进转变23:33 外邦拯救者,特朗普的神学包装26:11 柯克的“辩论”不是说理,是“爽感”动员35:12 原谅与复仇,基督教博爱传统的现实张力40:02 身份政治困局:罗琳与艾玛的“绝不原谅”46:13 奴隶制与种族问题,美国建国欠下的历史债52:10 清教徒式的灵智主义是现代性中反复出现的难题56:21个人何以抵抗狂热?58:50 【片尾曲】Little Jimmy Dickens《They Locked God Outside the Iron Curtain》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查理·柯克(Charlie Kirk)(1993–2025):美国保守派政治运动家、作家和媒体名人,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创始人。2025年9月10日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终年31岁。朱迪丝·N.施克莱(Judith N. Shklar)(1928–1992):美国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对法国和美国政治思想传统有精深研究。代表作有《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美国公民权》《法条主义》《平常的恶》《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乌托邦之后》等。彼得·瓦格纳(Peter Wagner)(1930–2016):新使徒改革运动的开拓者和核心人物,该运动是近年来美国基督教灵恩派中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宗教社会运动。保拉·怀特(Paula White)(1966–):美国电视布道家、牧师、成功福音的著名鼓吹者,特朗普的“精神导师”。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利维坦》是他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立场和“自然状态”等核心政治哲学概念,对社会契约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他以《圣经》中的海怪“利维坦”隐喻现代主权国家——一个由人们为求自保而让渡权力所创造的、拥有绝对权威的“人造人格”。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著有《政治观念史稿》《秩序与历史》《政治的新科学》等。理查德·胡克(Richard Hooker)(1554–1600):英国宗教改革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之一,被公认为圣公会的理论奠基人。他通过《教会组织法》系统阐释了圣公会的中道原则。本期音乐:Childish Gambino《This Is America》Little Jimmy Dickens《They Locked God Outside the Iron Curtain》「和我们互动」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出品人:许知远特约主编:高海博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编辑:晴宝后期:Bitcheese Brew
    --------  
    1:01:15
  • Vol.103 和王笛坐茶馆:公共空间的衰落与复兴
    对老成都人而言,“泡茶馆”早已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在这里,陌生人可以变成老朋友,街坊邻里互通声气,民间艺人说书唱曲儿。正是这种深厚的人情味与公共性,让成都的茶馆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绝佳窗口。1950年新政权建立后,这个“窗口”率先迎来变革:茶馆同业工会被改造,民间艺人被清查,茶馆数量从七百余家锐减至百余家;文革期间,街头茶馆几乎消失,公共生活陷入沉寂;改革开放后,茶馆如野草般重生,却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新的挑战——街角茶铺被高档茶楼取代,陌生人之间的随意交谈让位于注重隐私的消费行为。茶馆的命运怎样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传统公共空间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定位?本期历史学人邀请澳门大学教授王笛,他曾作为茶客亲身融入成都的茶馆生活,他将带我们一起走进成都茶馆,探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变迁轨迹。四、时间线:01:49 为什么成都茶馆值得聊百年?04:40 历史研究中的隐私伦理14:56 把自己作为录像机的茶馆观察法23:09 70%茶馆艺人是袍哥成员30:18 新政权逐渐收编茶馆同业工会34:06 “消费城变工业城”,茶馆走向衰落,艺人面临生存危机45:28 茶馆变“老虎灶”的特殊岁月48:12 改开之后,茶馆展现了多样性54:09 街角茶铺消失,城市空间变迁的缩影01:02:36 玉林与西村:成都社区公共空间的当代样本01:06:32 老年茶客与网红茶馆的共存之道01:11:15 政府如何介入茶馆里的公共生活?01:16:22 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空间的角力与协商01:21:05【片尾曲】拓山流《茶馆》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袍哥: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以四川为主要活动地区的一种帮会组织及其成员的总称。其成员不仅有当地的知识分子、军队人士、政府官员,还有社会底层的农民、乞丐、苦力、做小生意的人等。李伯清(1947- ):四川民间艺人,评书人、主持人、演员。马识途(1915-2023):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书法家,生前曾担任过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简‧雅各布斯(1916-2006):美国记者、社会活动家,也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 ):德国当代哲学家,著有《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知识与人的利益》。本期音乐:拓山流《茶馆》「和我们互动」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出品人:许知远特约主编:高海博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编辑:晴宝后期:Bitcheese Brew
    --------  
    1:24:40

Más podcasts de Cultura y sociedad

Acerca de 历史学人

「历史学人」是由单向街基金会出品的播客。我们和历史学人聊天,展现他们关于历史、关于人的经验和理性思考。让我们一起分享历史学人的爱和怕,他们被触发的兴趣,对过去的沉迷,以及理性和想象的分配。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关于人的价值的分享。
Sitio web del podcast

Escucha 历史学人, Atemporal con Andrés Acevedo y muchos más podcasts de todo el mundo con la aplicación de radio.net

Descarga la app gratuita: radio.net

  • Añadir radios y podcasts a favoritos
  • Transmisión por Wi-Fi y Bluetooth
  • Carplay & Android Auto compatible
  • Muchas otras funciones de la app
Aplicaciones
Redes sociales
v7.23.11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10/2025 - 6:22:01 AM